
2025年4月9日凌晨,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“对等关税”正式生效,电子烟产品累积关税率高达104%。这一政策突变,虽在短期内加重了出口压力,却也为中国电子烟企业在海外布局的工厂,打开了“全面激活”的战略窗口。
回顾2018年,中美爆发贸易摩擦,电子烟等产品被列入高关税清单,深圳—北美的传统分销路径面临重重挑战。多家企业在彼时开始在东南亚、欧美等地悄然布局,为“突围时刻”埋下伏笔。
随着全球产业政策调整,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地的工厂纷纷启动。以马来西亚为例,当前出口至美国的关税仅为24%;印尼甚至低至17%。综合物流、人工与政策成本,海外制造相比从深圳直供可节约超过40%。
印尼:东南亚桥头堡
企业纷纷落地巴淡岛设立烟油与HNB烟弹工厂,抢占欧美替烟市场的发货高地。
马来西亚:合规制造中心
本地化注册及制造体系成熟,正在成为中国品牌的重要制造基地。
美国:本土高端产线
针对FDA严苛要求,中国企业在美建设洁净厂房,实现全流程合规生产。
欧洲:响应TPD的本地烟油厂
针对欧盟法规,部分企业在欧洲设立小型灵活产线,实现就地生产、即地销售。
1. 成本结构重构
海外工厂布局+哑铃型供应链组合,令生产效率提升,综合运营成本降低35%。
2. 合规体系内嵌
从马来西亚到德国,越来越多海外工厂具备检测、认证一体化能力,提前规避政策风险。
3. 技术赋能转型
企业不再仅出口设备,而是为本地品牌提供“技术+数据+系统”整合方案,构建新型产业话语权。
今天,当海外用户拆开印有“深圳设计”的产品包装,中国标准、深圳智造,正深度渗透全球电子烟价值链。这不仅是一场工厂选址的竞赛,更是一次供应链效率与技术输出能力的双重跃迁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部分信息参考来自公开政策动态与行业数据,意在进行客观分析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法律建议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并获得授权。